買房夢該怎麼實現?
隨著台灣政府日前針對 72之2條款 做出最新調整,將「新青安貸款」排除在外,整體房地產市場再度升溫。不少人本以為房市已因景氣趨緩而下修,是個買進的好時機,但這項消息卻再次讓不少想購屋的年輕人陷入焦慮。
Kevin 與亮均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討論:年輕人該怎麼用投資的方式,為未來買房做準備?
買房是夢想,但第一桶金更重要
亮均坦言,自己這年紀也想規劃未來購屋,希望能靠 投資理財 累積資本。然而,以他現有的收入與資產,要靠 ETF(如0056)這類配息工具湊出房屋投款實在困難。
Kevin 提出一個很現實的觀點:「如果還沒賺到第一桶金,一味地急著買房,其實是很辛苦的。」
他建議年輕人先將重心放在 提升主動收入、穩定財務結構,不要急著進場。除非有創業或其他額外收入來源,否則靠穩定薪水要達成購屋夢,仍需時間與規劃。
租屋、自住還是硬拚買房?三種選擇的思考邏輯
對於手頭資金有限的年輕人來說,究竟該 繼續租屋,還是 咬牙買下一間房?
Kevin 分析得很細緻:
- 如果有機會住在父母家,那就盡量把資源留給 資本累積。
- 若必須租房,不妨挑一個生活品質與價格兼顧的環境,不要因為買不起就盲目硬買。
- 而若要硬買,建議選擇未來也有「出租價值」的物件,避免負擔沉重的房貸後失去彈性。
他提醒:「不要過度 stretch(拉伸)自己的現金流,否則人生很容易就被房貸『定錨』。」
其實,比起房子,更該先選對伴侶?
亮均誠實地說:「我現在最大的目標就是有自己的房子,其他的事情我覺得可以晚點再處理。」
Kevin 溫和地回應:「你現在最該做的,或許不是衝一間房子,而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好伴侶的人。」
他進一步分享查理・蒙格的觀點: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,就是選對伴侶。
為什麼?因為伴侶不只是生活上的陪伴者,更是金錢觀念、價值觀、人生規劃的共同夥伴。兩人若在投資理念上背道而馳,未來在理財與生活的摩擦將不斷。
好伴侶不只讓你幸福,更可能加速買房
Kevin 分享,有伴侶一起規劃買房,分擔房貸與生活成本,遠比一個人獨撐來得輕鬆。他打趣地說:
「你一個人想買 2500 萬的房子,可能要月收 20 萬,但兩人一起努力,就變得現實得多了。」
此外,他也提到,若能一人負責房貸、一人持續投資,甚至形成資產互補,這才是真正的 財務夥伴關係。
實用面:買房的門檻與潛藏成本
以亮均的計算方式,買下 2,000 萬的房子,至少要準備 1,000 萬資產才會較無壓力。Kevin也補充,自備款不只是頭期款,還包括:
- 契稅與代書費
- 裝潢、家具
- 房屋稅與地價稅
- 維修基金與社區管理費
而貸款部分若為 2,000 萬,30 年期、年利率 2% 計算,每月本息攤還接近 7~8 萬元。沒有足夠穩定的收入來源,很容易淪為「為房而活」。
關於買房的「衝動」與「清澈的直覺」
亮軍問了一個很真誠的問題:「買房的當下,是不是其實也靠一點衝動?」
Kevin點頭認同,但也區分得清楚:「衝動若來自於一股混亂的慾望,那是危險的;但如果是經過思考後的清澈直覺,那其實是行動力的展現。」
他認為,買房不應該只是人生進程上的一個「checklist」,而是來自深思熟慮後的選擇。當你知道自己未來五年會在哪裡生活、有怎樣的家庭規劃、能承擔哪些成本,那這一筆房貸就不再是壓力,而是責任。
房子是家的根基嗎?不,是你們的內心
這段對話的最後,Kevin 說了一句令人反思的話:
「房子不是家的根基,你們的心,才是。」
這句話,讓亮均沉默了幾秒。買房,是目標;但打造「家」的過程,其實來自於兩人不斷地理解、對齊、支持與成長。
先成為你想成為的人,才會擁有你想擁有的生活
Kevin 與亮均最終的共識,是這樣一段話:
「不要用『有什麼』來定義你是誰。真正的重點是,你是誰、你選擇成為誰,而你每天的選擇,正在形塑未來的你。」
與其羨慕別人年紀輕輕就買了房,不如回過頭來了解自己:
- 他買房的背後,是運氣?還是規劃?
- 若要效法對方,我願意也能做到那些選擇嗎?
- 如果不能,那我的方式是什麼?
買房不是終點,而是人生經營的一部分。而人生的順序,也許應該從「成為對的人」開始,然後才有能力吸引對的人、做對的事、擁有對的資產。
近期課程
【實體課程】101投資小白 – 高雄場 114/11/08~114/11/09
【實體課程】101投資小白 – 台北場 114/11/15~114/11/16
【實體課程】101投資小白 – 台中場 114/11/22~114/11/23
【線上課程】阿甘投資法陪跑課|心態鍛造 X 實戰訓練,7週啟動被動收入致富系統
【線上課程】致富行動指南|華爾街操盤手教你存到第一桶金300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