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又一起來』Talk #1『唸到碩士真的有用嗎? 』 | 全新系列啟動!| 又上團隊: Kevin \ 亮均 | 會員訂閱 | 闕又上 2025.08.12

從讀者到團隊夥伴:Kevin哥與亮軍的跨世代投資人生

在又上財經學院的Podcast《又一起來Talk》中,主持人亮軍與團隊夥伴Kevin,展開了一場跨越世代的對話。
這場對話不僅揭露了老師與幕後團隊的故事,更呈現兩人在職涯選擇學習態度、以及人生規劃上的思考差異。
對正在探索未來的年輕人而言,這是一堂沒有課本、卻充滿真實經驗的投資人生課。


一本書的相遇:從讀者到學員

Kevin與老師的故事,起點是一本《你沒有學到的資產配置》。
當時,他只是偶然購買了這本書,甚至放了半年才打開。但當他真正開始閱讀,便被書中穿插的真實人生故事與「寫給特定對象的信」深深觸動。
他感受到作者在不同階段面對挑戰時的心境,那份真誠讓他決定主動踏出一步——直接報名又上財經學院的101與102課程,以及論壇大會

短短兩週內,他完成了所有進階課程,從單純的讀者,成為全情投入的學員。
在他眼中,這不僅是投資知識的學習,更是接觸一群志同道合夥伴的契機。


半導體工程師的財務轉身

在加入財務顧問團隊之前,Kevin的身分是一名半導體工程師
年輕時,他便考取了極具挑戰性的CFA證照,雖然當時並沒有立即投入金融業,但多年後,人生繞了一大圈,他又回到了自己最初的興趣——投資與財務規劃。

Kevin坦言,自己職涯早期的高薪,某種程度來自於「時代紅利」。
2000年後的台灣半導體業迎來第二波成長,他剛好站在浪潮之上,因此得以獲得不錯的待遇與晉升機會。然而,他並不將功勞全歸於努力,反而強調:「選擇與努力,必須並存。」
選擇錯了,再努力也可能事倍功半;但只靠選擇、不付出努力,也難以真正抓住機會。


亮軍的跨界嘗試:從音樂舞台到投資市場

與Kevin相比,亮軍的起點截然不同——他來自音樂背景
在美國求學的日子裡,他逐漸意識到,若想在音樂領域達到理想收入,不僅需要天賦與努力,還要面對極高的不確定性。
於是,他運用「刪去法」審視過往的經歷,把不適合長期發展的選項一一剔除,保留下既有興趣、又能持續投入的事物。

這個過程讓他驚訝地發現,自己自高中起便接觸投資,而且對財報分析數字邏輯有天然敏感度。
於是,他決定以「斜槓實驗」的方式,一邊修課學習財經知識,一邊積極爭取實習與專案機會。
對他而言,當今職場的競爭環境,要求的不只是專精於一條路,而是要具備跨領域能力,才能抓住下一個時代紅利


世代的不同與相同:挑戰無所不在

節目中,亮軍提出了一個年輕人普遍的疑問:
「我們這一代,是不是比父母那一代更難起步?」

Kevin的回答,是冷靜而中立的:「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困難,沒有誰比較輕鬆。」
父母那一輩或許享有經濟成長的紅利,但他們的選擇少、資訊不流通;如今的年輕人,選擇與資源更多,但競爭也更激烈。
他特別指出,現在的啟動成本(改變人生路線的成本)更高,因此必須更早培養靈活轉向的能力。


不為回報,而是為了「可攜帶資產」

談到職涯累積,Kevin分享了一段令亮軍印象深刻的經歷。
在南亞科工作的時期,他利用下班與週末時間撰寫技術論文,甚至每年都發表數篇。這些努力與加薪幾乎沒有直接關聯,還常被同事疑惑:「這麼累了,為什麼還要寫?」

然而多年後,當他申請特殊人才簽證時,這些論文成為不可或缺的核心資產。因為它們是屬於他個人的成果,可以隨時帶走,且會隨時間增值。
他由此強調:「遇到有興趣、且能長期累積價值的事,就算暫時看不到回報,也值得投入。」


關於教育:先打好硬體,再裝軟體

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,Kevin選擇讓孩子就讀華德福學校,這種教育模式重視全人發展自主思考,不僅僅用分數衡量能力。
他用「硬體與軟體」來形容教育的優先順序——
硬體是體力、生活規律、學習習慣;
軟體則是專業技能與知識。

「先把硬體打好,未來不管安裝什麼軟體,都能順暢運行。」
他提醒,過早將孩子「優化」在單一專業上,可能在未來環境變化時失去轉換的彈性。


職涯建議:靈活、累積、抓住時機

對於即將踏入社會的年輕人,兩人不約而同地認為 —— 靈活應變與持續累積,比一時的成就更重要。

亮軍的跨界經驗證明,興趣與專業可以隨時間結合成新的職涯道路;
Kevin哥的人生則顯示,早期的投資與學習,可能在多年後發揮意想不到的價值。

節目最後,亮軍以觀眾的角度總結:

「我們或許無法預測未來,但能決定今天要累積什麼,讓自己有能力接住未來的機會。」


近期課程

【線上課程】阿甘投資法陪跑課|心態鍛造 X 實戰訓練,7週啟動被動收入致富系統

【線上課程】致富行動指南|華爾街操盤手教你存到第一桶金300萬
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