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又一起來』Talk #7 『 買房夢該怎麼實現? 』
年輕人買不起房怎麼辦?先別急著追房市,用投資累積第一桶金才是關鍵。
Kevin 與亮軍在對談中深入探討「買房」與「人生規劃」的關聯——房子雖是人生的里程碑,但更重要的是成為有價值的人,與對的伴侶並肩前行。買房,不該是壓力的開始,而是責任與選擇的結果。
年輕人買不起房怎麼辦?先別急著追房市,用投資累積第一桶金才是關鍵。
Kevin 與亮軍在對談中深入探討「買房」與「人生規劃」的關聯——房子雖是人生的里程碑,但更重要的是成為有價值的人,與對的伴侶並肩前行。買房,不該是壓力的開始,而是責任與選擇的結果。
投資不能只盯著本益比,尤其是台積電、輝達等優秀企業,成長動能往往讓估值突破30仍具潛力。我的做法是核心長抱+衛星機動,台股部位專注長期,ADR靈活調節,降低手續費與情緒風險。同時透過市值型ETF+資產配置+再平衡,內建停利與風控機制,並保留現金彈性。投資應結合科學與藝術,兼顧估值、基本面與資金控管,才能在風雨市場中,慢慢變有錢、守住健康與心情。
25歲的阿宏,工作一年後參加又上財經學院的101理財課程,從閱讀投資書到實際操作。他將投資重心從個股與基金,逐步轉向大盤ETF如0050與S&P 500,並基於長期投資與資本主義假設,選擇暫不配置債券。課程幫助他建立更清晰的投資邏輯與行動準則。
作者透過與同學重返清大校園的經驗,反思教育的核心價值。他認為未來在人工智慧崛起下,單一專業專家需求減少,能跨領域整合知識並善用 AI 的「專業通才」將更具優勢。投資亦如人生,需要哲學的反省與多元學科的融會。真正重要的教育,不是單一科目的專精,而是培養孩子獨立負責的品格,以及「學會學習」的能力,這才是能長遠面對變局的關鍵。
這篇文章是我對「訊號」的深度反思。從高鐵讓座的小事,到台東旅館的網路假訊號,再延伸到我在股市裡的投資體驗,我發現無論在生活還是投資中,技術分析的訊號常常不如內心的直覺與信念來得可靠。我長期持有台積電,不靠進出訊號,一年下來獲得18%的報酬,這就是信任的力量。與其追逐每一次K線訊號,不如選擇一流企業,參與它的成長。投資是生活的延伸,我相信只要做出對得起本心的選擇,就能走得長遠,獲得踏實的回報。
這篇文章以 0050 與 0056 的投資差異,對應到職涯選擇的「上班」、「成長」與「創業」。0056 象徵穩定薪資,適合剛出社會打基礎,但若過度安逸,可能失去突破勇氣;0050 則代表持續提升價值,放眼整個市場,讓自己成為被爭取的人才;而創業則像無上限高風險標的,雖具彈性,卻需資金、技術與心理素質。鼓勵大多數人把自己當成「基金經理人」,經營好家庭基金,參與一流企業成長。最終提醒,無論職涯或投資,關鍵在於持續累積價值,以長期眼光、系統習慣與初心,守護未來。
亮軍在國中畢業後迫不及待地開了證券帳戶,最初依靠的是技術分析。他追隨節目中的指標,研究線圖,以為只要突破五日線或均線就能判斷買賣。雖然短期賺過錢,但很快遇到瓶頸——技術分析無法解釋股價背後的原因。隨著學習深入,他開始閱讀財報、研究不同投資流派的著作,逐漸理解到:投資不能只依靠單一方法,而是要透過跨領域整合、事後檢討,在經驗與反思中找到自己的框架。這正是多數投資新手會經歷的轉折:從「追求公式」到「理解本質」。
在上週五的阿甘投資陪跑課中,我花了70~80分鐘回答了學員提出的三十多個問題。這些問題,有的關於資產配置,有的連結到我書中提到的全方位理財五大規劃:保險規劃、稅務規劃、投資規劃、退休規劃、遺產規劃。我當下就想,這些問題就像是一鍋排骨湯的味道,你喝得出裡頭的深度與火候,還是只是食材的堆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