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積電股價的造山者
2025年7月,颱風剛過,我坐在美東的書房裡腦中浮現的是最近台灣廣為人知的紀錄片《台積電造山者》。雖然人在美國,沒有機會進戲院觀賞,但我內心也像許多觀眾一樣,對這家公司充滿敬意。身為曾經出版過《台積電啟示錄:慢飆股的啟示》的作者,我深知台積電背後那群無名英雄——工程師、技術人員與管理團隊——如何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地為這家企業築起一座又一座「護國神山」。
然而,今天我想談的不是紀錄片裡的工程造山者,而是另一群「造山者」:你和我。是的,我們每一位投資者,都是推動台積電股價翻山越嶺的力量。這座山不是指新竹的高山、也不是中央山脈,而是那條在K線圖上忽上忽下、起伏激盪的價格曲線。
我說的「股價造山運動」,在過去五年來,至少就發生了兩次到三次劇烈變動。每一次的波峰與波谷背後,都是無數投資者的選擇、信心、甚至恐懼的交織結果。
第一波造山:從疫情到戰爭,信心的過山車
回顧2020年7月,台積電ADR的股價僅約57美元,短短8個月內便飆升至2021年3月的126美元,成長超過一倍。這波漲勢的背後,是全球疫情下對半導體需求的暴漲,台積電的訂單接到手軟,投資人對其未來的想像無限膨脹。然而,股價上山容易,下山卻毫不留情。
隨著俄烏戰爭爆發、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升高,加上市場利率升溫,2022年股價又重挫回到原點,彷彿從126美元的高峰滾下山谷,再次跌回57元附近。
這是一個標準對稱型的山形結構。我們看到的不是單純的波動,而是一種「造山與崩塌的力量平衡」。對我而言,這就是投資的真諦,也是價值投資者與投機者分野之處。
第二波造山:AI風口上的神山飛躍
到了2023年10月,股價重新從87美元啟動,一路飆升至2025年1月的226美元,這是另一場堪稱「阿里山型」的造山運動。這一次,帶來股價飆升的風,不是疫情,而是人工智慧(AI)浪潮。
市場對AI運算能力的瘋狂需求,將台積電推向半導體製程的巔峰。各大科技巨頭爭相下單,資金如潮水般湧入。這種「FOMO心態」(錯失恐懼)在美股上演得淋漓盡致。
但如同氣象預測,山崩總在你以為會更高的時候悄悄發生。2025年4月,股價又快速回落至134美元,隨後再度反彈至235美元的新高。這三個月內上上下下的變化,就像一場迷你颱風席捲市場。
我常說,投資就像觀察氣候變化,要懂得「順勢而為、逆勢不懼」。不只是技術分析的支撐與壓力,而是背後的心理素質與判斷力。
投資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
很多人問我,這樣劇烈的波動該怎麼看?是危險,還是機會?
巴菲特說:別人貪婪時你要恐懼,別人恐懼時你要貪婪。這句話看似簡單,卻是所有價值投資者的心法。真正能做到的,又有幾人?
我一直強調,投資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。科學的部分是估值與財報分析,藝術的部分則是風險承受與決策心理。你不能忽略估值,否則就是憑運氣瞎猜;但你也不能只靠科學,因為市場常常不講理。
那兩門必修的投資課是什麼?一是「估值」,台積電到底值多少錢;二是「心理素質」,你怎麼看待股價的波動,是「危」還是「機」?
這兩門課學會了,你就能在金融市場的「造山運動」中,找回自己的節奏與呼吸。
股價背後的風:投資者心理與媒體聲浪
回頭看這幾波台積電股價的劇烈變動,其實並非完全脫離邏輯,每一段漲跌的背後,都有一股「看不見的風」在推動。這股風,可能來自投資者的情緒、媒體的渲染、甚至國際政治的氛圍。
以我觀察,2025年初那一波從134美元飆到235美元的過程,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。當台積電營收回升、市場情緒轉正,再加上媒體紛紛報導「還有20%上漲空間」、「千金股不是夢」等標題時,多數人就像嗅到甜頭的螞蟻,自動跟進。
但我常提醒我的學生與會員,投資不是聽媒體做決定,而是觀察背後是否存在合理的邏輯與估值支持。即使某些券商與分析師樂觀預期,說還會上漲20%,但如果本益比已經拉高、成長動能透支,那麼這些「利多」很可能只是短線投機的助燃劑。
尤其在美股台積電ADR與台股本尊之間,出現了明顯價差。ADR價格創新高,台股卻下跌,這就像是「一樣的月光,兩樣的心情」,這當中必有一方錯判。你若只是跟風,最終可能成為那個站在山頂吹風、來不及下山的人。
這也是我時常提醒自己與大家:永遠要為股價的「上」與「下」兩種走勢,預先擬定對策。投資不是預言,而是風險管理的藝術。
造山的兩手策略:穩健投資與靈活投機並存
我一向採用雙軌策略來應對這種高波動的市場環境:一邊做長線投資,另一邊保留靈活資金進行短線操作。
在台灣,我持續以價值投資方式買進台積電,這是我對「護國神山」的信仰與研究累積的結果;在美股,我則視時機進行台積電ADR的短線交易,運氣好時能從波動中抓到不錯的價差。
這種方式不僅分散風險,也讓我在各種市場風向中保持彈性。台股的波動比較小,但流動性與資金動能不足,而美股因為是全球資金競技場,股價常提前反映市場預期,對於想練習「金融沖浪」的投資人來說,是一個理想的舞台。
我知道有些讀者會說,這樣策略太複雜。但事實上,你也可以選擇簡單的方式——例如定期定額買進、不理市場短期波動,五年後再來看成果。這樣雖然犧牲了部分價差機會,但也省去了許多情緒勞累。
重點不是選哪一種方式,而是選一種你能長期堅持的方式。無論是衝浪還是登山,都需要心態穩定與紀律管理。
西瓜挖大邊,資金風向與國際局勢的轉移
早在2018年,我就在公開節目中提到,美股資金正在「西瓜挖大邊」,也就是從Intel轉向台積電。那時候還沒人相信,因為Intel的本益比遠高於台積電,但隨著5奈米、3奈米製程領先,以及AI時代來臨,資金的重心已經完全偏移。
這幾年,對沖基金持有台積電的家數,從30家一路上升到50家以上。這個現象我在觀察網站《Insider Monkey》的持股報告中看得清清楚楚。這些專業資金的佈局,正是「大風起於青萍之末」的最佳寫照。
很多人以為股票漲是因為新聞、分析報告,其實真正推動股價的是背後龐大的資金流動。當機構資金開始佈局,才是真正的造山力量。
此外,政治局勢的演變也深刻影響台積電的股價。美中對抗、川普的退稅政策、馬斯克的反制聲音,甚至參議院和眾議院的政策角力,這些看似遙遠的變化,卻都會透過投資信心與資金流向,間接反映在台積電的每一次漲跌之中。
我常說,懂得看經濟要看政治,政經不分家。我們不能只埋首財報,還要抬頭看世界風雲。
從風中起舞到站穩山頂:投資者的責任與機會
現在回過頭看,我們是不是都是這場「台積電股價造山運動」的一份子?從台灣的退休阿姨到矽谷的工程師,從ETF持有人到美股衝浪客,每一個買進與賣出的選擇,都在畫出那條充滿起伏的股價山線。
有人在山腰徘徊,有人在山頂張望,也有人還沒上山。但不管你在什麼位置,只要你參與其中,你就是股價的造山者。
這是責任,也是一種機會。正如我常講的,「投資是學習的樂趣,是從錯誤中進步的藝術」。沒有人能每次都判斷正確,但你能從每一次波動中,提煉出更深刻的經驗與信心。
最後,如果你真的相信台積電的未來,那麼無論是股價震盪還是外在風雨,你都會找到堅持的理由。因為你知道:這不只是投資一家企業,更是參與一個國家未來的過程。
那座山不是別人的,是我們一起蓋出來的。
近期課程
【線上課程】阿甘投資法陪跑課|心態鍛造 X 實戰訓練,7週啟動被動收入致富系統
【線上課程】致富行動指南|華爾街操盤手教你存到第一桶金300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