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FA = 投資高手?
考證照真的會讓你比較會投資嗎?——從 CFA 談「術」與「道」
在本集〈又一起來 TALK〉中,亮均和 Kevin 從 CFA 講起,聊的不只是「這張證照難不難」,而是更核心的問題:
為什麼那麼多人花幾百個小時準備 CFA,卻沒有因此比較會投資?
節目一路從考試制度、學校教育,談到「知識統合」、技術分析 vs 財報分析、以及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投資哲學。
這集不是勸你考或不考 CFA,而是要問——你到底在追求什麼?
CFA 有多難?為什麼那麼多人還是想考?
- CFA 分 Level 1、2、3,準備時間動輒數百小時,被視為金融圈含金量高的專業考試之一。
- Kevin 分享自己的經驗:早年已通過 Level 3,但因為沒有在金融業工作的時數,目前尚未正式登錄為 charterholder。
- 在業界,CFA 常被當成一種「財金學歷補強」:
- 類似你沒念財金系,但想證明自己懂財務、想在金融體系工作,CFA 就是一塊漂亮的門面招牌。
關鍵:難考 ≠ 一定有用,只是說明你有解題能力,並不代表你就比較會投資。
為什麼考試跟投資實力,常常不在同一個維度?
Kevin 直接點破:
- 很多人擅長考試,但不一定擅長投資,就像會看病的老中醫不一定考得過國考。
- CFA 像極了我們熟悉的學校教育:
- 教大量的「知識」、「公式」、「流程」——這些是 術(skills, methods)
- 但不太可能在考卷上測你的 道(哲學、價值觀、決策框架)
「真正決定你投資表現的,是你怎麼看世界、怎麼看風險,而不是你背了多少公式。」
術 vs 道:為什麼只有極少數人能把知識「統合」成自己的系統?
節目裡有一段很硬派但很關鍵的討論:
- 大部分人把國文、英文、數學、歷史、物理…都當成「互不相干的科目」在學。
- 能意識到「要把不同領域的知識整合成一套世界觀」的人,本來就只剩一小部分。
- 真的願意花十年、十五年,持續閱讀、思考、推翻舊觀念、重建新框架的人,大概只剩「百萬分之一」。
CFA 也是一樣:
- 你可以學到超多工具、公式、估值方法,但
- 能不能把這些東西「消化、篩選、取捨」,變成自己的投資哲學,是完全不同的層次。
技術分析 vs 基本面,其實不是在打架,而是「觀察角度」不同
亮均提到:最近看技術分析的書,裡面常常直接開槓財報派;而財報派也很看不起 K 線。
Kevin 給了一個很不一樣的視角:
- 同一檔股票,用技術分析看,可能是「買進」;用財報看,可能是「觀望」。
- 很多人因此得出結論:
- 「那一定有一個是錯的。」
- Kevin 的看法是:
- 同一個人,可以同時有善良的一面跟黑暗的一面;
- 同一支股票,也可以在不同時間、不同尺度下,呈現不同的樣貌。
他甚至把:
- 財報分析:若只看數字,其實也算是一種「技術分析」(因為還在「術」的層次」)
- 真正重要的是:
- 你為什麼選擇用「這個角度」看?
- 你是做短線、波段,還是長線持有?
- 你的目的是什麼?你在尋找什麼樣的機會?
更高維度的問題不是:哪一派對?
而是:在這個情境下,我該用哪一套工具?
那 Kevin 會在什麼情況下,建議一個人去考 CFA?
結論很務實:
- 如果你目標是進入金融業的大機構上班(銀行、投信、券商、資產管理公司)
- CFA 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加分項,
- 就像一個國際認可的財金學歷,可以幫你通過履歷初篩。
- 如果你只是想把投資做好、建立自己的投資哲學:
- CFA 能給你系統性的金融知識,但
- 你投入的時間與心力,不一定能等比例換到投資績效的提升。
- 真正決定勝負的,是你能不能長期閱讀、思考、統合、修正自己的系統。
「如果只是為了修煉投資心法,CFA 不是必要條件。」
【新書上架】阿甘的保險寶典:全方位理財第二堂課
10個迷思 × 10個要領 × 18個保險重點打擊 ,
啟動保險思維,輔以投資策略,
讓保險守住風險底線,投資創造上限!
阿甘的保險寶典訂購連結 ~
博 客 來:請點這裡
誠 品:請點這裡
MOMO:請點這裡
金 石 堂:請點這裡
讀 冊:請點這裡
近期課程
【線上課程】阿甘投資法陪跑課|心態鍛造 X 實戰訓練,7週啟動被動收入致富系統
【線上課程】致富行動指南|華爾街操盤手教你存到第一桶金300萬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