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專真的懂理財嗎?
在這次訪談中,亮軍邀請了又上財經學院的力芳,分享她從金融業 18 年的歷程,一路走到今天成為財務顧問的心路轉折。她的故事,不僅是個人成長的縮影,也是許多台灣投資人對於「理財」與「金融服務」的真實寫照。
初入銀行業:小白兔誤闖叢林
力芳大學畢業後,便直接進入一家上市金融公司服務。前六年,她擔任理財專員(理專),隨後的十二年則轉至櫃檯部門。她笑稱自己是「誤闖叢林的小白兔」,當年初生之犢不畏虎,就這樣一頭栽進了金融業。
然而,在理專的五六年間,她始終有一道心結。她坦言:「我覺得自己當理專沒有做好。」這份不安來自於一個核心問題——銀行到底是幫客戶賺錢,還是幫銀行自己賺錢?
她曾懷抱理想,認為自己能幫助客戶做好財務規劃,但現實卻一次又一次地讓她看見制度的冷酷。她開始懷疑,這條路是否真的是她理想中要走的方向。
理專的角色:銷售員還是顧問?
一般大眾印象中的理專,應該是幫助客戶規劃財務、挑選投資商品的專業顧問。但力芳從內部觀察到,銀行實際上更傾向於把理專定位成銷售員。
她分享,理專必須考取多張證照(保險、信託、投資型保單等),但這些證照並不是為了專業判斷,而是為了「有資格販售」產品。理專更像是百貨專櫃小姐,必須完成公司下達的業績目標。
更現實的是,銀行背後往往與保險公司、基金公司談好銷售額度,達到一定門檻才能拿到回扣與佣金。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理專會極力推銷新基金、投資型保單,因為那是他們的收入來源。
投資風險實例:飛千屋老闆的故事
力芳特別提到一個曾登上財訊報導的實例:台北知名鰻魚飯店「飛千屋」的老闆,因聽信理專建議,投入境外基金 1.2 億元,最後卻虧掉近 6000 萬。
這起事件震驚業界,也讓人重新思考:理專推薦的投資產品,真的是為了客戶利益嗎?
她坦言:「我常常賣的產品,連我自己都害怕。」因為這些商品在市場順風時或許能帶來報酬,但一旦市場反轉,虧損卻是客戶要承擔的。她心裡始終清楚,客戶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,但銀行制度卻逼得理專必須以銷售為導向。
決定轉身:從挫敗到覺醒
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,力芳接觸到建國老師的 YouTube 影片與著作。她形容那一刻就像黑夜中看到一束光。
她在老師的理財邏輯中找到了自己多年來尋尋覓覓的答案,於是主動寫信表達學習與推廣的意願。不久後,她加入又上財經學院,不僅成為講師,也投入 CFP 國際理財顧問的專業證照考試。最終,在 2022 年,她勇敢辭去銀行工作,全心投入財務顧問的職涯。
這段轉折,是一場自我突破,也是一場價值選擇的旅程。
台灣投資人的兩極化困境
力芳觀察到,台灣人在投資上普遍呈現兩極:
- 過度積極型 ——渴望快速致富,反而容易掉入詐騙或高風險投資。
- 過度保守型 ——對風險極度敏感,只敢將資產放在定存或過度保險配置。
這兩種極端,其實都源自於對投資本質缺乏了解。她強調:「你要的不是熱門商品,而是適合你的人生規劃。」
正確使用理專的建議
雖然理專制度有其侷限,但力芳並不否定理專本身的價值。她建議:
- 與其完全信任一位理專,不如與多位理專交流,聽取不同建議。
- 投資人必須具備基本理財知識,才能判斷建議是否符合自己需求。
- 任何推薦都應該回歸一個問題:這是否真的適合我?
她舉例,像高雄的讀書會成員,就會先自行閱讀、了解保險與投資知識,然後主動與不同保險業務對談、比對產品。這樣的過程不僅提升了判斷力,也讓他們真正買到適合自己的財務工具。
終身型保險的迷思
訪談中也談到台灣人對終身型保險的偏好,力芳分析,許多人買終身保險是因為「如果沒用到,就當作存錢」,但其實這樣的報酬率只有 1%~3%,相較投資回報,明顯偏低。
她認為,在資產累積階段應以定期險為主,將多餘資金投入投資市場。而終身險的角色,則可以在資產成熟期後,作為傳承工具來運用。
從理專到顧問,是價值選擇的轉折
力芳從一個理想滿滿的銀行新人,走過壓力沉重的理專生涯,最後轉身成為一位溫暖、專業的財務顧問。她的故事提醒我們:
真正的財務自由,不是靠運氣或聽話,而是靠理解與選擇。
她希望每一位投資人都能認真看待自己的金錢選擇,不盲從、不恐懼,而是以成長思維,穩健地走向理想中的財務人生。
近期課程
【線上課程】阿甘投資法陪跑課|心態鍛造 X 實戰訓練,7週啟動被動收入致富系統
【線上課程】致富行動指南|華爾街操盤手教你存到第一桶金300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