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又上財經#322 】『結構性獲利能力,值得你關注』 | 會員訂閱 | 電子報訂閱 | 阿甘投資法陪跑課 熱銷破四千 | 闕又上 | 2025.7.28

結構性獲利能力,值得你關注

在這個資訊爆炸、市場劇烈波動的時代,投資者面對的挑戰從來不只是「選對股票」,而是如何辨識那些能夠穿越景氣循環、長期穩健成長的企業。多年來,我始終強調的不是短期財報數據的亮眼表現,而是企業是否具備一種深層次的競爭力——結構性獲利能力(Structural Profitability)

這不只是財報上的「高獲利」,而是一種由內而外、從管理、制度、產業定位到客戶結構所建構出來的獲利能力。它不會因為一季的毛利下滑而動搖,也不會隨著景氣衰退就瓦解。這種企業,才是我們真正該長期關注與投資的標的。


結構性獲利的真義:不只是賺錢,更是穩定創造價值

在我近期閱讀張明輝會計師的《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經營本質》一書時,對他在書中提出「結構性獲利能力」的定義特別有共鳴。他認為,一家企業若能將營收扣除成本、費用與稅金後,仍持續創造穩定且滿意的報酬率,那麼這種獲利就是結構性的。

這讓我聯想到多年來的教學經驗。在103的選股課程中,我就曾花一整個半天帶大家深入探討一個問題:量化與質化如何相互印證?很多人太過迷信數據,卻忽略數據背後的企業經營邏輯;也有不少人只憑印象選股,卻缺乏具體的財報支持。結構性獲利,正是這兩者之間的橋樑。

例如,不能單靠毛利率來判斷一家企業的獲利結構,因為不同產業的毛利本來就差異極大。同樣地,ROE(股東權益報酬率)雖然是一個常用指標,但若不拆解其背後的杜邦三式——營業利潤率、資產周轉率、財務槓桿——就容易產生誤判。

舉個例子,張會計師在書中提到鴻海,雖然在電子五哥中ROE排名倒數第二,但總獲利卻是其他四家的2.5倍以上。若我們僅用ROE篩選,反而會錯過真正的獲利王。這也說明了,單一財務比率無法全面解讀企業價值,結構性的獲利能力需要多維度的觀察與整合。


台積電與Intel:結構性獲利能力的正反教材

在實際投資觀察中,台積電Intel兩家公司提供了一個極為鮮明的對比,從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出結構性獲利與企業命運之間的直接關聯。

Intel這幾年的動向,從高調宣布擴廠、啟動14A與18A製程,到最近傳出可能中止部分計畫,股價也大幅波動。原因何在?沒有客戶願意導入新製程。沒有客戶,代表沒有真實生產經驗、沒有回饋參數,就無法提升良率,也無法建構製程競爭力。這是非常典型的「紙上談兵」。

更嚴重的是,Intel的董事會成員多半不具備半導體背景。他們來自行銷、財會或教育界,對產業運作的實務掌握有限,因此也無法有效監督或引導CEO的決策方向。這樣的結構,導致過去幾年大撒資本支票、投入無數資金蓋廠、推技術,最後卻事倍功半。缺乏產業視野的治理結構,直接動搖企業獲利的根基。

反觀台積電,不但在技術領先(3奈米已量產)與客戶布局(蘋果、輝達、AMD等)取得壓倒性優勢,更重要的是,整體董事會與管理層來自於科技與半導體實戰經驗豐富的人才。他們懂技術、懂經營、更懂產業鏈。

我曾聽一位前聯電員工分享,當年28奈米製程世代,聯電雖技術已趕上,但由於缺乏穩定大客戶導入,導致良率始終調不穩。而台積電則透過大客戶反覆測試與快速迭代,良率迅速爬升,讓競爭者難以追趕。

這正是結構性獲利的最佳體現:不是看誰的技術強,而是看誰有完整生態系與客戶信任。這種能力,財報上看不到,但卻是最真實的競爭力來源。


非上市企業也能有結構性獲利:以全聯為例

除了台積電這種世界級大企業,其實本土企業也有典範代表。張會計師在書中提到的另一家企業——全聯福利中心,雖然未上市,但其營運模式與財務結構展現出明確的結構性獲利特質。

全聯的營業利潤率僅約2%,若只看這個數字,多數投資人可能會搖頭。但張會計師點出,全聯能在這樣的低利環境中長期獲利,其背後有三大關鍵:

  1. 規模經濟壓低採購成本與固定成本
  2. 精實化營運制度
  3. 高頻率與高回購率的客戶基礎

他甚至比喻說:「全聯就像蟑螂一樣,只要有一點點資源,它就能存活」。這種企業的韌性與抗風險能力,恰恰就是結構性獲利的表現。

同樣例子還包括好市多、美廉社等零售業者,它們雖以低毛利運營,但靠著高周轉、高黏著客群與強大的供應鏈管理,一樣能在利潤微薄的行業中賺錢賺到最後。

這些案例告訴我們:高毛利≠高獲利,高ROE≠好公司,真正關鍵是企業是否擁有可延續、可擴張的商業模式


如何培養辨識結構性獲利的能力?

對於我們這些投資人來說,最重要的問題是:我們該如何在實務中判斷企業是否具備結構性獲利能力?

以下是我個人觀察多年後總結的幾個核心指標:

  1. 毛利率與營業費用率的變化趨勢:看得不是絕對數字,而是長期變動與穩定性。
  2. 資產報酬率(ROA)與自由現金流:是否能在不依賴過度槓桿下仍有正向現金回流。
  3. 客戶集中度與議價力:客戶是主動來找公司,還是公司苦苦爭取?
  4. 組織文化與治理結構:是否有專業導向、技術導向的董事會與經營層。
  5. 產業定位與市場生態:是否能在產業鏈中占據不可或缺的位置。

除此之外,我也推薦大家閱讀幾本好書來建立這樣的分析框架,例如劉順仁的《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》系列、張明輝的《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經營本質》與《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產業本質》,還有劉心陽的《操盤人教你看財務報表》等。這些書不只講數字,更講背後的邏輯與思維,是從「看財報」進化到「看企業」的跳板。


用結構思維,看懂獲利本質

結構性獲利能力,是投資世界中的少數「定錨」。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,它就像一座燈塔,幫助我們穿越短期波動,看清企業真正的價值。

當你理解一家企業的獲利是否具備結構性,你就不會輕易被一季的營收下滑所嚇倒,也不會因為一則利空新聞就拋售你的持股。因為你知道,它的護城河,遠比市場短期情緒更堅固。

記住:獲利可以造假,價格可以操縱,但結構無法偽裝。

如果你也想做長線投資、價值投資,那麼學會辨識結構性獲利能力,將是你邁向穩定財富的第一步。


近期課程

【線上課程】阿甘投資法陪跑課|心態鍛造 X 實戰訓練,7週啟動被動收入致富系統

【線上課程】致富行動指南|華爾街操盤手教你存到第一桶金300萬
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