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的成敗,不在聰明,而在性格——我的真實經驗分享
大家好,今天是 2025 年 8 月 3 日,美東時間禮拜天晚上,現在台北是禮拜一早上。
今天特地選在這個地方錄影,因為這裡就是當初故事發生的現場——我的會議室,也是居家辦公空間。在美國,很多專業人士會這麼做,享受住宅與辦公兩用的彈性。
案例一:信任與耐心帶來的資產翻倍
幾天後,一位留日博士的前同事會來找我。當年她看到我們為客戶操作獲利,也想加入,雖然最後因路途遙遠未正式參與,但還是投入了一筆資金。不過在她之前,有位重要的例子發生。
那是一位南部來的同事,虔誠的基督徒,也在金融圈待過。她希望將先生的 SIP IRA 退休金交給我們操作。她先生在 IBM 擔任顧問。
我一開始婉拒,怕影響關係。她卻堅持,還帶著先生來與我當面談。他們的態度非常誠懇——「就算虧錢也不會怪你」,太太還說:「我們生活簡單,吃玉米也過得去。」他們甚至真的在院子種玉米,只為吃台灣口味。
這樣的信任讓我感動。我提醒他們要有心理準備,這是可能會虧的。最後他們投入約 35 萬美元,慢慢追加到 40~50 萬之間。
經歷戰爭、關稅等市場震盪後,他們的帳戶一度接近百萬又回落。但最近隨著台積電上漲,帳戶竟突破 110 萬美元!
在美國,一年能存下 5 萬美元很不容易。他們卻靠投資,讓資產成長一倍。這並非因為策略高明,而是他們「從不干預、絕對信任」——是性格的力量。
案例二: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博士同事
相比之下,那位博士雖然聰明、有邏輯,也投入 5 萬美元,但因金額小,用槓桿操作又無法追加資金,幾次虧損後就回不來了。
她常干預操作、擔心波動,想等成功後再加碼。這不是信仰,是交易心理。
而基督徒夫婦,從未質疑帳戶波動,風雨無阻、完全放手。他們不是更懂市場,只是更沉得住氣。
投資者像媒婆,要包生還得「生市長」
我常說,投資像當媒婆,還得「包生男孩」甚至「生出市長」。這麼高的要求,就是這行的難處,但也充滿挑戰與樂趣。
我曾破例接受這位博士投入 5 萬美元,結果反而得花更多時間教育與溝通。而那些投入數百萬的客戶,反而不干涉操作。
這讓我徹底認同那句話:最簡單的原則就是 100% 堅持,不要破例。
投資不是選股,是選擇你性格能承受的方式
彼得·林區說過:「不是你夠不夠聰明,而是你性格適不適合做個股。」
若你沒有那個性格,ETF 加上資產配置,就是適合你的方式。但前提是你要有信仰,不是一跌就慌,不是一跌就問。沒有耐心,什麼都成不了。
我見證了那對夫婦的信仰。他們真的幾年沒查過帳戶,一句抱怨都沒有,真正做到信守承諾。
結語:釣魚人真正的快樂,是魚上鉤的那一刻
釣魚人最大的樂趣,不是吃魚,而是魚上鉤的那一刻。
最近我也看到類似的「魚上鉤」場面,感受到投資最真實的成就感。希望下次再分享更多這樣的故事。
最後提醒大家,我們近期有寄出信件給美國全權委託客戶,也同步寄給阿甘級以上會員。請記得查看信箱。
每位客戶的故事都是一面鏡子,讓我反思:投資不只靠知識,更是對性格的修煉。
謝謝,祝你一切順利平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