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投資,我有盲點嗎 ?
在這次的營建股佈局過程中,我不斷練習一件事:反求諸己,並善用外部資源驗證自己的觀點。我向不同的專家請益,包括傅君玉老師與丁彥鈞老師,前者從產業與市場敏感度切入,後者則出版了專書《教你輕鬆學會投資營建股》,強調以本淨比作為營建股估值的核心依據。
透過與傅老師的討論,我確立了兩個觀察策略,也從他謹慎的回應中確認了一件事——這個領域雖不是我長期熟悉的科技股,但若能謙虛學習與深度探索,也有可能找出合理的切入點。傅老師指出其中一家公司的「動能比較強」,我再進一步反推選擇另一家較冷門、但可能風險已被市場過度反映的公司。他最終也認可我的思考,這讓我感到安心,也印證了一個核心投資理念:思考不是為了自信,而是為了降低錯誤的機率。
買股如翻石找蚯蚓:巴菲特式的挖掘與修正思維
如同巴菲特所言,投資如同「翻開每一顆石頭,看裡面是否藏有蚯蚓」。我開始大量閱讀與分類營建股的財報、產業資訊,甚至進一步去找那些「好公司碰到壞消息」的標的。當市場對營建股充滿悲觀聲浪,報導空屋率上升、資金壓力、負債比升高時,我反而開始關注,因為恐懼往往造就低估的機會。
這過程我有幾項原則:
- 本淨比低於1者優先觀察
- 留意業外收入/損失占比大的公司是否為一次性事件
- 觀察公司是否具有長期土地資產與隱藏價值
- 注意股價走勢是否已A字反轉,從高峰跌入估值合理甚至低估區
逐批進場、控制資金部位,是我測試這套邏輯的實戰方式。我知道可能會失敗,但比起紙上談兵,真金白銀的投入更能逼迫我思考清楚每一步邏輯。投資的價值不只在報酬,而在於我們如何經由實踐修正思考,最終養成屬於自己的判斷系統。
營建股與科技股的異同:回報 vs 穩定性的權衡
很多人問我:「營建股的回報會比科技股好嗎?」如果只看2023年的一波大漲,確實不少營建股的報酬率遠超過台積電,甚至是四倍起跳。然而,這種爆發性通常伴隨劇烈修正,這不是我長期投資的偏好。因此,營建股並非台積電的替代品,而是我擴展思考敏感度與認知邊界的一種嘗試。
科技股如台積電,有長期競爭優勢與成長預期;營建股則更容易受到政策、景氣、利率變動的影響,報酬週期短、波動大。因此我鼓勵大家:選擇產業最多三個,精耕細作。投資不像百貨選購,什麼都碰往往什麼都淺。
我過去專注科技股,現在涉入營建股,是為了提升「對不同產業估值方式的理解力」。丁彥鈞老師也強調:營建股比科技股「容易抓」,一是淨值相對清楚,二是股利穩定,三是存貨資產具潛在升值空間。如果你願意花時間研究,確實是一個相對可掌握的領域。
投資是一場練功:從敏感度、學習、到實踐的自我進化
我想說的其實是:投資是一場修煉,也是一場自我檢驗的過程。 當我從一間台東老旅館走入營建產業的探索,從一位老師、一本文獻、一段討論,逐步建立起觀察體系,這個過程本身,就是價值的積累。
即便最後營建股沒能帶來期望的報酬,我也能接受,因為我真的:
- 大量閱讀(產業資訊與財報)
- 獨立思考(不盲從媒體與市場聲浪)
- 犯錯修正(不堅持錯誤策略)
這三步驟若能內化成為日常操作的一部分,我相信成功將不再仰賴運氣,而是靠方法論的成熟。
最後,巴菲特說:「如果你買的是值得長期持有的公司,就不需向別人推銷它。」所以我目前的佈局,不會立即公開,但未來如果驗證成功,我將分享背後的判斷與修正過程,提供給你做參考。
讓別人來檢查你是否有盲點,才有可能走得更遠
有時候,我們會掉入思考的陷阱,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唯一的事實。但正是這樣的自信,讓我們失去警覺、錯過修正的機會。這次的營建股佈局,我以一個實驗者的身分出發,但更以一個學習者的心態前進。
你願不願意讓人挑戰你的思考?你願不願意被提醒你的盲點?
這是每一位投資人、經營者、甚至人生探索者,都該問自己的問題。
而我自己,也會持續練習這個問題:「我是否有盲點?」
如果這次的實驗能夠成功,那也許,它不只是投資的一次收穫,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勝利。
📩 歡迎訂閱我們的電子報:免費獲得影片筆記、產業觀察、策略調整與思維練習的內容補充,甚至不定時的隱藏彩蛋。詳見我們的頻道簡介或官網,填寫Email即完成訂閱。
近期課程
【線上課程】阿甘投資法陪跑課|心態鍛造 X 實戰訓練,7週啟動被動收入致富系統
【線上課程】致富行動指南|華爾街操盤手教你存到第一桶金300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