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又一起來 Talk】大盤打敗大盤,大腦打敗電腦
作者透過與同學重返清大校園的經驗,反思教育的核心價值。他認為未來在人工智慧崛起下,單一專業專家需求減少,能跨領域整合知識並善用 AI 的「專業通才」將更具優勢。投資亦如人生,需要哲學的反省與多元學科的融會。真正重要的教育,不是單一科目的專精,而是培養孩子獨立負責的品格,以及「學會學習」的能力,這才是能長遠面對變局的關鍵。
作者透過與同學重返清大校園的經驗,反思教育的核心價值。他認為未來在人工智慧崛起下,單一專業專家需求減少,能跨領域整合知識並善用 AI 的「專業通才」將更具優勢。投資亦如人生,需要哲學的反省與多元學科的融會。真正重要的教育,不是單一科目的專精,而是培養孩子獨立負責的品格,以及「學會學習」的能力,這才是能長遠面對變局的關鍵。
這篇文章以 0050 與 0056 的投資差異,對應到職涯選擇的「上班」、「成長」與「創業」。0056 象徵穩定薪資,適合剛出社會打基礎,但若過度安逸,可能失去突破勇氣;0050 則代表持續提升價值,放眼整個市場,讓自己成為被爭取的人才;而創業則像無上限高風險標的,雖具彈性,卻需資金、技術與心理素質。鼓勵大多數人把自己當成「基金經理人」,經營好家庭基金,參與一流企業成長。最終提醒,無論職涯或投資,關鍵在於持續累積價值,以長期眼光、系統習慣與初心,守護未來。
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:
打開Instagram、YouTube、Facebook,看到的都是各種「成功的人」:
亮軍在國中畢業後迫不及待地開了證券帳戶,最初依靠的是技術分析。他追隨節目中的指標,研究線圖,以為只要突破五日線或均線就能判斷買賣。雖然短期賺過錢,但很快遇到瓶頸——技術分析無法解釋股價背後的原因。隨著學習深入,他開始閱讀財報、研究不同投資流派的著作,逐漸理解到:投資不能只依靠單一方法,而是要透過跨領域整合、事後檢討,在經驗與反思中找到自己的框架。這正是多數投資新手會經歷的轉折:從「追求公式」到「理解本質」。
力芳曾在金融業服務 18 年,從理專到財務顧問,她看見理專角色從「理財顧問」逐漸被制度推向「銷售員」,客戶利益常被忽略。她親眼見證投資型保單與新基金如何成為業績壓力下的工具,甚至導致知名餐廳老闆虧損數千萬。後來她接觸建國老師的理財理念,找到真正以客戶為本的理財邏輯,毅然辭職投入教育與顧問工作。她鼓勵投資人應建立基本理財觀念,善用理專資訊、避免盲從推銷,朝向適合自己的財務規劃。
亮軍與Kevin展開一場跨世代對話,分享從不同背景踏入投資領域的故事。Kevin原是半導體工程師,年輕時考取CFA,因《資產配置》一書結識老師,最終加入團隊;亮軍則從音樂背景跨界財經,運用刪去法找到投資興趣,嘗試斜槓發展。兩人探討世代差異、職涯選擇與「時代紅利」,一致認為靈活應變與持續累積可攜帶資產,比一時成就更重要。Kevin也分享華德福教育理念,強調先打好硬體,再裝軟體,為孩子保留未來轉向的彈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