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投資與人生#41 】獨立思考 馬可的自我學習之路 | 企業課程 | 阿甘投資法陪跑課 x PPA | 又上講師:建國 | 2025.9.3
今天我想分享一個非常溫暖、值得學習的故事。主角是一位右上學員——馬克,他做了一件讓我非常感動的事:替自己的孩子開設0050的投資帳戶,從小開始打造財務自由的基礎。
投資與人生
今天我想分享一個非常溫暖、值得學習的故事。主角是一位右上學員——馬克,他做了一件讓我非常感動的事:替自己的孩子開設0050的投資帳戶,從小開始打造財務自由的基礎。
穎騏曾是「月入一萬、花兩萬」的月光族,陷入消費深淵。為改變,他嘗試創業卻賠掉30萬,又投入比特幣挖礦損失近50萬。直到接觸景氣燈號投資法,他以紀律分批買進大盤ETF,並靈活調整出場時機,報酬率高達48.98%,母親更因信任追加百萬資金。他的故事證明:財富自由靠紀律、知識與時間,而非投機。
Irene 從 2019 年開始以小資金投資美股大盤 VOO 與美債 TLT,並在 2020 年疫情期間逢低買進 Google、Apple 獲利了結。雖嘗試結合存股與成長股,卻缺乏系統化策略。疫情中接觸又上老師理念後,決定參加 101 課程,深入理解美債運用,並學會整合價值與成長投資,建立屬於自己的穩定投資哲學。
主持人:「大家好,我是建國!今天我們又來到了週三的訪談時間。這集特別邀請到我們101台中班的學員——Teresa,再次接受我們的訪問!」,這次邀請Teresa,不只是因為她參加過我們的課程,更因為她代表的是一間日商企業的人資主管,而她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——從一開始聽我們的課程推廣,到親自帶領同仁參與、在公司內部推行企業課程,再到今天,我們已經走過了半年多。「我想知道,這半年過去了,這套課程,真的幫上了忙嗎?」
家傑從儲蓄險起步,10年投資歷程中逐步轉向定期定額買入ETF,避開個股風險。透過又上課程,他學會資產配置與股債平衡,強化了紀律與觀念。2023年面對市場下跌,雖沒被洗出場,但也體會到信念與心理素質的重要。透過不斷複習與實作,他深信被動投資才能穩健累積財富,並以家庭為核心,持續前行。
Jane 出身南部傳統家庭,19 歲投入職場,歷經會計、業務、海外駐點等歷練,累積 34 年職場經驗。她因接觸又上財經,轉向穩健的台積電存股策略,並在 2020 年正式投入長期投資。她認為穩定、紀律與時間才是致富關鍵,呼籲年輕人勇於學習、協助他人,累積職場實力。如今退休後,她以台積電與 ETF 打造不焦慮的財務人生,並鼓勵小白投資者:與其當沖,不如傻傻存股,拉長時間會更富足。
從學長的明牌,到自己的實驗之路,主持人問我:「你人生第一張股票是什麼時候開始的?」。我想了想,說:「要回溯到2005年,那時候股市一天到晚大漲,身邊的朋友都在賺錢,就覺得我也應該進場。」。「賺錢這件事,看起來很簡單,但真正做起來,每一步都是學問。」。當時還在研究所,靠著一點點生活費存下來的錢,一聽到有人推薦哪支股票,就趕快衝去買,完全沒有研究,覺得學長姐會賺錢就是他們厲害。主持人問我:「那你賺錢了嗎?」我點點頭:「第一張還真的有賺,讓我以為股市就是提款機。」
主持人問我:「阿中,你是怎麼開始這段理財旅程的?」我笑著說:「其實一開始我完全不懂投資,甚至連定存都沒有,所有的錢都放在活存帳戶裡睡大覺。」我來自一個財務觀念相當傳統的家庭,爸爸曾在1990年代因投資股票失利,賠掉三千萬的家產,媽媽因此對股市極為排斥,認為那是一種賭博。家中姐姐們的理財方式也大相逕庭,有人只存定存,有人則熱衷於美股和房地產。這樣的家庭背景,讓我長期對理財抱持著觀望的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