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的另一種挫敗,學問太多,常識太少
在11月3日一個陰雨綿綿的台北早晨,我分享了一個看似平凡卻極具警示意義的故事。
這不是市場的分析,也不是個股的推薦,而是關於投資過度學術化、卻遺忘最重要「常識與行動力」的深刻反思。
總經研究6年,卻沒賺到錢的投資人故事
這個故事的主角,是我在夜市買韭菜盒子的時候偶遇的一位觀眾。
他看到我非常熱情,還提到曾在《超前部署》看過我上的節目,看來對我並不陌生。
但令人意外的是,他竟然一本我的書都沒看過,也從來沒上過我的課。
這位朋友自稱財經背景出身,在大學主修財經,畢業後雖非從事金融業,卻持續六年上財經相關課程,尤其專注在總體經濟(總經)上。
當我向他翻閱他手中的教材時,發現內容全是日本首相上台後的匯率變化、國際貿易、時事曲線圖與數據解讀。
我不禁好奇:「你研究這麼久,有實際投資獲利嗎?」他的回答竟是:「還在觀望,還在找切入點。」六年了,還在觀望!
這正是我要談的重點:知識很多,常識太少。
學問太多,為什麼會成為投資的阻礙?
投資最常見的挫敗,不是因為無知,而是過度學問導致行動遲鈍。
這位朋友代表了許多理財學習者的縮影:他們總以為需要足夠知識才開始,卻永遠在等「時機成熟」或「學完再說」。
但真實的世界不是這樣運作的。
查理・蒙格曾說:「我們賺錢靠的不是數學,也不是總體經濟分析,而是常識與紀律。」
這也是我不斷強調的——不靠選股、不靠市場時機,而靠簡單、可重複的投資系統,例如「阿甘投資法」。
你以為會計師最會賺錢?經濟學家最懂市場?數學家最能計算報酬?錯!
因為投資不是比誰懂得多,而是誰「做得對、做得久、做得穩」。
簡單的投資心法,比複雜的模型更重要
我問這位朋友:「這六年來你沒有嘗試買進任何一檔ETF嗎?」他的回答是沒有。
我舉例:「如果你六年前單純買進0050,即使什麼都不研究,如今也早已獲利頗豐。」
0050、SPY、IEF這三檔ETF,只要用黃金比例配置,搭配一點現金部位,長期持有,早就勝過大多數嘗試「精準進出」的投資人。
我常說:「複雜的事情簡單做,你是專家;簡單的事情重複做,你是行家;簡單的事情用心做,你是贏家。」
蒙格與巴菲特之所以能長期成功,靠的不是什麼AI模型,而是幾個簡單的原則:
- 不槓桿
- 有耐心
- 理解所投資的企業本質
- 不貪、不怕
學習要回到本質,投資靠「相信」與「實踐」
最讓我困惑的是,這位觀眾明明看過很多我的影片,也知道阿甘投資法,卻從沒產生「去書店翻翻我的書」的念頭。
這就是缺少了投資常識的直覺反應。
試想,六年前如果他看完《阿甘投資法》或《你沒學到的巴菲特》,願意開始執行,哪怕只是每月定期定額一點點,現在資產早已不同。
這也讓我再次強調:投資的改變不來自知識量的堆疊,而是「心法的內化」與「勇敢的第一步」。
我看到許多成功的學員,不是因為多懂金融,而是因為:
- 願意相信
- 願意執行
- 願意重複練習
例如,一位法律系畢業的宅男學員,買下我每一本書並讀三遍,現在已經擁有35張台積電。他的秘密不是知識多,而是相信→學習→執行→堅持。
真正的高手,回歸簡單與紀律
這不是要打廣告,但誠懇建議:
如果你也曾像這位朋友一樣,學了很多卻一直觀望,那就從讀一本書開始。
先讀懂《阿甘投資法》與《你沒學到的巴菲特》這兩本書,再來決定要不要上課或投資。
如果你不愛讀書,也可以參加「投資小白課」課程,只要你覺得沒有收穫,我願意退費。因為我相信:一旦你啟動,人生就會轉變。
正如我所說,六年觀望的時間回不來,但現在,是你開始的最好時機。
不要讓學問掩蓋了常識,行動才是投資的起點
投資失敗有很多形式,而最令人惋惜的,是「什麼都懂,卻什麼都不做」。
這篇故事分享,不只是提醒大家學問與常識之間的落差,更希望你能回到投資最重要的核心:
- 投資是常識,不是玄學
- 投資是行動,不是等待
- 投資是重複,不是華麗
如果你也曾卡關在資訊過載的迷霧中,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你跨出第一步的指引。
投資,從簡單開始。
📘 延伸閱讀建議:
- 《阿甘投資法:不看盤、不選股、不挑買點也能穩穩賺》
- 《你沒學到的巴菲特:股神默默在做的事》
- 《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?》
近期課程
【實體課程】101投資小白 – 高雄場 114/11/08~114/11/09
【實體課程】101投資小白 – 台北場 114/11/15~114/11/16
【實體課程】101投資小白 – 台中場 114/11/22~114/11/23
【線上課程】阿甘投資法陪跑課|心態鍛造 X 實戰訓練,7週啟動被動收入致富系統
【線上課程】致富行動指南|華爾街操盤手教你存到第一桶金300萬
